(警告:大白话+流水账。)
我是2012年的秋天开始在美国读的硕士,专业是人机交互(HCI),学校在中西部,一所公立大学。排名不靠前,但是专业不错,业内人士都有所知。来美国纯粹是因为想见见世面,看看这个世界什么样,而且早就想出国,算是了了一个愿望。读硕士是个很好的机会,父母也支持,就这样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读HCI…… 说来有些话长。我的本科专业是电信,大类属于EE,electrical engineering。本来是准备去读CS的硕士,因为本科的课程有一些是编程类的,转过去并不难,也申请了很多学校,也拿到了录取。为什么不去,主要还是因为觉得编程的手感不够好。本来也没想太多,反正学什么专业不是学,而且又不是学不好,那就干脆学个好找工作好赚钱的。但是自从有一次和本科同专业一个编程大牛打了交道,发现自己要写三天的程序对方三个小时就能写完,就开始怀疑人生,得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手感好,才能把事情push到极致”的结论。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读书写字观察人类时手感最好,于是考虑往这方面的专业转一转。以我当时的背景,HCI很合适。
第一个学期并不开心,非常不开心。Cultural shock是很大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也发现好像转到HCI了以后手感还是不对。怎么讲?因为硕士在的那个项目十分偏重设计,在整个美国HCI学术界的硕士培养项目中搞不好都算是最偏重设计的。教授们非常强调design mindset,所以也就把培养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的design mindset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我那时还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好学生的状态,四年的本科训练下来完全是个硬核工科女。虽然从小喜欢读书写字,但是真的到了学习或者工作上,脑袋里面想的都是logic,而不是怎么think outside of the box。一个学期过去,觉得自己并没有design mindset,而且好像也基本上培养不出来,比较难受。第二学期决定放下心里这些纠结,就好好学习拿个学位回国工作结婚就好了。读博?完全没想过。当时想的是“快别让我读了,我就想赶紧毕业工作经济独立。”
奇妙的是第二个学期事情有了转机。上的三门课全是heavy reading and writing,我欣喜若狂——终于能够上比较liberal arts的课了!第一门是design method(方法论,由此接触了很多design和qualitative methods), 第二门是interaction culture(实际上讲了很多艺术批评、设计批评、和文学批评方面的东西),第三门是experience design(讲了很多design theory)。第一门课做了第一次作业(interview)之后,write-up交上去,上课的教授没过几天就发了邮件过来给我,问我想不想做她的研究助理。于是按规矩约了个会聊了一下到底干嘛。是关于subjectivity方面的东西,研究HCI的人是怎么frame和理解“用户”这个概念的,方法是discourse analysis,实际上就是literature review了。我从来没干过这样的活,但是因为可以读很多,所以也欣然接受了。读paper的能力也就是在那以后慢慢练出来,也就是那个暑假把Sara Mills的Discourse和萨义德的Orientalism看了一遍。很开心,太开心了。To me it was like everything is so damn cool!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教授真的也没给什么真正的指导,我完全是自己沉浸在终于可以不看code而看word的激动心情中,所以读paper读的非常认真。第三个学期也就继续跟着教授做了这个research。申请博士也是在第三个学期,其实最初是教授提的建议。我那时觉得自己design的能力不行,而且也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去准备portfolio,夏天也没有实习,要不就申请一个phd看看吧,反正也不一定申上,申了也不一定去。准备材料大概是从十月份开始的,距离申请期限大约提前了两个月。准备的过程还是很认真,也慢慢觉得自己确实应该更适合做research,于是开始严肃对待读博这个想法。虽然从前完全没想过读博,但是渐渐在做research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性格还是能够坐得住冷板凳,也守得住清贫(这两点都是我爸说的搞学问的人需要有的品质),而且有耐心,能够持之以恒。觉得,如果真的想做一个researcher,那就要接受真正的学术训练。就这样申请了六所学校,仍然是申请的HCI。完全没套词。倒不是觉得自己很牛逼可以不套就拿offer,主要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写邮件。也想了想,如果自己是教授也不会喜欢不认识的学生发邮件来套近乎,于是就没套。
过完元旦,Georgia Tech的教授就约了个电话面试。后来UWashington的教授也打电话来,直接给了offer。再后来GT也给了offer,当然母校的教授也给了offer。最终选择GT,主要是因为母校地方不太好,而南方比较温暖,然后UW那边最终还是没给我承诺TA的funding,就没去。最重要的是当时我想回国一年,在commit读博之前先尝试一下在业界工作,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个。GT同意了我的延迟入学申请,可以说是非常罕见地开了个例外。
毕业就回了国。而且确实也出去找了工作,因为我爸天天在家念我啃老,比如说他一个人养三个人之类的。投了简历之后没两周就找到了一个游戏公司的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专业十分对口。那段时间坐地铁上班。挤地铁当然很心塞,但是上班具体的工作内容才是我的槽点。更重要的是,总觉得这样的环境不适合我,不论是身边的物理环境还是人,都不太适合。感觉自己不在对的地方。于是只上了十天班就辞职了。也就是在那时,终于很确定要回美国读博。一方面确实很讨厌朝九晚五在公司上班(我比较喜欢睡午觉),另一方面感觉还是要和有挑战的人在一起才能成长。最后还有一个很挑剔的原因:我并非不愿意努力,但是要给我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内容。
辞职后离入学还有大半年多呢。剩下的时间我竟然成为了一个freelancer:我妈一个朋友在的公司听说我是搞交互的,就外包给了我设计他们公司app交互。因为我不算正式的公司员工(收入都要自己拿着发票去地税局报了才能领),而且因为毕竟是熟人的小孩吧,所以也不用去公司坐班。就干了四五个月,在家里把图画了交上去,赚了一点点零花钱买奶茶喝,也很开心。
总的来看,读博这个选择既是chance,也是fate,差不多一半一半?读了博后悔过吗?当然,前两年太后悔了呀,一心只想着quit。之所以没有quit是因为不知道quit了能干嘛,而且我暂时还不想回国。到第二年结束换了导师,开始上STS的课了以后quit的想法又减弱了很多。到现在当然是不再想quit了,以及很确信来读博是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只是要是更早一点换导师就好了,哈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