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之后的一个星期,终于又感觉慢慢稳定下来。从一个相对繁华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很安静的地方,远离了奶茶店,远离了日本拉面店,远离了好吃的brunch,也远离了过马路就能到的Trader Joe's。不过重新和原来的室友住到了一起,又有人可以经常聊天吐槽,有人可以分担一部分房租水电网费,也不错。
取新房钥匙的时候才发现附近不远有一条铁路,当时责怪自己没有做好功课。但真正搬进来之后发现即使铁路运力繁忙,没有一趟火车会在这里鸣笛,倒是轰隆隆规律的行驶声在半夜反而让人心静。
搬家前就发现多多耳朵内侧出现黑色的小斑点。是脏东西,用棉球沾沾水就可以擦掉,感觉像是耳螨。于是去宠物商店给她买了耳朵滴液,滴了几天也不见好,最后挡不住自己的焦虑还是给她预约了医生。
今天起了一个大早,可是去宠物医院的路也很快就堵起来。等到我准备出门的时候不仅高速堵得不像话,就连普通的路也堵得一塌糊涂。装猫到箱子里倒是很顺利,也许是因为她根本没发现我准备带她出门,但更可能是因为后来换的这个猫箱子上方有个大开口,趁猫不注意抱着放进去马上盖上盖子,对人操作很是友好。一路走一路停,原本一刻钟的路程开了半小时。猫便也在箱子里凄惨地哭号喵叫了半小时,发出小女孩般的嗓音。到了医院等了会,医生进来后稍看了一眼多多的耳朵就表示这不是虫子,只是普通的耳屎。还叮嘱说,不要再给她滴药水了。我感觉自己无知,默默决定下次再有什么问题还是要直接来看医生,这次就当花钱买教训。后来很快开回家,去宠物商店退了上次买的药。顺便给多多再买了几个罐头。
前天去导师家参加派对,见到一些新生。聊天的空隙、啃鸡腿、或者喝可乐的短暂沉默间我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和这些人不聊工作(读博)上的事?如果不聊这些,还能说什么?有这种可能性吗?现实中当然是不可能,因为我不想说对方还是会问一大堆类似于"how would you define a successful first year of phd"的问题。但是理论上有可能吗?如果遇见其他非学界的人呢?想了想平时自己会和他人聊到的话题,无非也就是工作/学业、感情、家庭、其他的同学朋友的生活、好吃的好喝的。非常少提起去哪里好玩、有什么值得买的化妆品护肤品衣服鞋子、国家国际时事、严肃的大事比如生离死别。看来与人多聊起的话题也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好与习惯——我确实对买买买兴趣非常有限,也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旅游了。
但有些事不说出口,不代表心里不会想,不代表自己不在意。它们重要吗?是说出来的话更重要,还是每日萦绕在心上的更重要?哪一个更体现了我作为一个人类样本的特征?比如,我每天都在想自己以后该怎么办,该如何立身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会怎么样,如果世界持续恶化我该如何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好像很少从口中说出。可能偶尔也会,不过成本太高了,除非遇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否则就要冒着真话变质听着假惺惺(做作、矫情)的风险。而在对的时候有对的人呢,话一出口很容易就都变成了眼泪。
要么太虚假,要么太沉重。哪个都不太对。
所以这些真实存在的思绪,哪怕重要,也并不能给予它们光天化日下合理合法存在的位置。更多的时候要想郑重地对待它们,就只能让它们存活于白天喝冰镇可乐时仰头咽下这甜甜液体的一瞬间。而喝碳酸饮料的好处,就在于这瞬间的沉默因为喝下饮料后口中却依然还得再排出一部分二氧化碳而延长一小会,于是这份郑重也就得以再停留片刻。
所以谁说快乐水只能让人长胖呢。在喧闹不止的日子里,喝可乐时的短暂沉默有助于我们想起那些不能也无法被说出的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