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如何写作议论文”的讨论无数,但实际上如何阅读议论文以及判断其质量也是同样重要的话题。掌握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能有效帮助自己吸收、辨别、筛选信息。可以说,学会判断议论文的质量也是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此文作为一个技巧清单,缺漏无数,仅作抛砖引玉用。
阅读议论文有三个要点:论点、论证逻辑、论据。三者互相关联,决定文章质量。
一、论点
论点是一篇文章想要说服读者接受的观点或者道理,是议论文的头等大事,也是它的起点。议论文作者往往有野心,希望自己的论点能够不止步于“观点”,而能被接受为“事实”——这也是议论文的重要意义。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讲道理且想要说服读者的文章都可以被看作议论文。学术文章都是议论文,因为要说服其他同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社交网络上有观点讲道理的文章,不论论证逻辑和论据如何,也可以被当成议论文来读,用以判断观点和道理的质量。
举例:西瓜好吃,这是一个论点。手机有辐射,这也是一个论点。本文的论点就是开篇的头两句话。
一篇议论文一般来讲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方面是篇幅限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论点多了,论证清晰的难度会提升不少。论点太多太复杂,作者吃力,读者也受罪。所以一般议论文“一次只说一件事”。
一个中心论点下可以有多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展开,可以看作中心论点的子集。举例:“西瓜好吃”的分论点可以包括西瓜肉好吃、西瓜皮好吃、西瓜汁好喝、西瓜籽好吃等等。西瓜的肉、皮、汁、籽都属于西瓜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能分别论证它们好吃,就给“西瓜”这个整体的好吃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分论点是组成一个强大的论证结构的重要部分。分论点如何择选、如何排序、如何展开,是论证的重点之一。
在阅读议论文的三个要点中,笔者认为论点是相对其他两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个。好读的文章一般要能做到开篇明义,论点直白清晰。可惜并非所有议论文都是如此清楚。这和现实要求相关,也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所在行业领域规则有关。但无论如何,讲道理的文章,一定会有论点,哪怕隐藏得很深。读任何议论文,必须首先理解论点才能对其后的论证逻辑和论据有准确的判断。
二、论证逻辑
有了论点,一篇议论文就有了起点。阅读议论文的话,接下来要看的是文章的论据是否合理、是否支撑得了论点。如果是,那么论点就是有说服力的、可信度高。在这里,我定义论证逻辑为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论证逻辑严谨,指论据选择恰当,和论点间存在强关系,可以支撑论点。论证逻辑差的文章,论据无法支撑论点,使得整篇议论文的说服力弱。
关于论证逻辑(以下简称“逻辑”)的讨论从古就有,多如牛毛,笔者无意在这篇小文中一一梳理(也没有这个能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逻辑和论据息息相关。这里暂且把逻辑和论据分开,是因为笔者想点出论证逻辑中的两个重点概念:关联性和因果性。理解这两点的不同有助于判断论点和论据间的联系是否可靠。
关联性(correlation): 指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相关、有关系、有联系。 关联有各种形式,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共性”或者“相似性”,指两个事物之间有某种共同点。举例:我作为一个人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有联系,因为我们都是人;草履虫和我有联系,因为我们都是生物。
关联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是“从属”。举例:我的猫跟我有关系,不仅仅是由于我们都是哺乳动物,也是因为它是“我的”猫,所以它比其他猫跟我的关系都要强一些。由此可见,两个事物之间同时存在的关联可以有多种(不仅有共性也可以从属)。关联还有很多别的形式,在此不详述。
因果性(causation):因果性是关联性的一种,指一个事物(甲)是由其他事物导致的(甲为结果,其他事物为原因)或者反过来(甲为原因,其他事物为结果)。举例:骨折是由从楼梯上摔了一跤所导致的;骨折会引发身体疼痛。需要注意的是,甲可以导致乙,并不代表乙一定由甲导致。举例:身体疼痛并不一定是因为骨折。
在议论文的论证逻辑中,关联性(除去因果)往往弱相关,而因果性则是强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么对论点的可靠度就会有保证。换言之,如果论据和论点之间只是有关联,论据未必会导致论点,那么论点的可靠性也就有待证实。
举例:西瓜好吃,因为西瓜甜。这里“西瓜好吃”作为论点是由“西瓜甜”这个论据作为支撑。而“有甜味的东西”确实能导致人“感到味道好、愉快”(印象中有研究显示糖能刺激人分泌多巴胺),所以西瓜甜是好吃的原因之一,论据能以因果关系支撑论点。注意,切不可由于例子中使用了“因为”二字,就觉得论据和论点间存在因果性,而要思考这个因果性是否真的成立。 实际上,很多看起来有理有据的议论文,都是在逻辑上用弱关联甚至无关联对强因果进行了替换,哪怕在文本上使用的是因果关系常用连接词(比如因为、由于、导致等等)。举例:打疫苗不好,因为疫苗会让人起疹子。这个例子的论据是疫苗会让人起疹子(这个论据也包含了一个因果关系)。然而,起疹子有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打疫苗的时候吃了含有花生的东西,而此人对花生过敏,所以起疹子是因为吃了含花生的东西,并不是因为疫苗。论据中疫苗和疹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只是一种“同时发生”的弱关联,所以论点“疫苗不好”的论点也站不住脚。
讲到这里自然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比如,在“西瓜好吃”这个论点中,如何找到和“好吃”相关的因素,从而选取合适的论据证明西瓜好吃?笔者认为,有时候这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时候仅凭常识即可判断。(我定义常识为大众普遍认可的论点,即已成为事实的论点。)涉及到专业领域(“从生物学上来说,什么叫好吃?”),要依靠专业人士的信息和细节补充才知道什么和什么相关。而其实有些广义上的议论文并不需要专业的信息补充来深究其质量——除了对论点和论据间关联性强弱进行基本判定以外,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对论据质量进行判断。论据弱,则无法有效证实论点。
三、论据
论据是用以证实论点的证据。通俗来说,论据有时也叫“例子”,“举例子”就是摆论据。可靠的论据加上论据和论点间的强关系,可以使论点可信度大大提升。
如何判断论据是否可靠?两个因素:一、论据内部逻辑,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疫苗让人起疹子”作为论据内部也有一个因果性的逻辑。如果这个关联站不住脚,则论据不可靠。二、论据来源。可信度高的论据来源往往能提供更为可靠的论据,毕竟没有人能够全知全能,所以到了专业领域,选择相信更为可信的来源提供的论据是更加高效的方式。
因为上一节简述了一些逻辑关联,这里就不再详述论据内部逻辑,而主要聊一聊论据来源。论据来源可以有许多分类,这里主要讨论主要信源(primary source)比次要信源(secondary source)。根据wikipedia所述,"primary source (also called anoriginal source) is anartifact, document, diary,manuscript,autobiography, recording, or any other source ofinformationthat was created at the time under study.” 简单翻译一一下:主要信源包括物件、文件、手稿、日记、自传、录音(录像)等等在研究者研究一个问题期间采集的数据。次要信源则是对主要信源的评论、解读、引述等等,往往是在此问题研究结束后发表。主要信源和次要信源是相对的概念,依照具体情况判断。
由于次要信源给的信息是经过解读、分析、筛选、引述后的,往往会和主要信源的信息产生一定出入。次要信源也经常对主要信源给的信息进行简化。总的来说,在判断一个论据可信度时,主要信源的论据比次要信源的更可信。翻译成人话就是“要相信可靠的人收集的一手资料”。
举例:当别人在议论小明的情况时,选择相信别人的话,不如听听小明自己怎么说。
后记,或缘起:昨晚想到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近期的事引起信息大爆炸,常有朋友来跟我聊,什么文章可信、什么文章不可信,等等。我并非写作或哲学专业出身,但却也认为议论文可靠度对我这种外行而言依然有迹可循。于是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写下此文,作为记录和分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