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太多的时候自然会想要停下来,换一换节奏,做点什么别的事情来调整一下脑袋,一种休息。会很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写点什么,因为刚输入了别人的字,自己也可以输出一些别的字。可是真正面对屏幕或者纸张的时候就会变得“究竟写什么好,一点都不知道”。中学开始慢慢喜欢上写字、慢慢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字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似乎是没有的。至少印象里完全没有。那时候随便想到什么都会想写下来,自己每天经历的破事儿、脑袋里想的现在看起来无关痛痒的想法,都很勤力地记在日记本里面。而且那时候根本不是用电脑,就每天勤勤恳恳地一笔一画写在本子上,每天写上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都是很常见的。当下回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哪来的那么多话想说呢?可是那时候就是有那么多话。到了大学,日记慢慢写的少了,不过会写一些别的随笔类型的文章。有一点小心情、去哪里玩了、吃到什么好吃的、路上观察到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会在脑中先深深地像盖个章一样make a hard mental note,等回到宿舍或者到了某个咖啡厅快餐店之类的有了桌子的地方再把本子和笔拿出来,把脑袋里的印象用笔腾在纸上。可能和画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要先在脑海中有一副图景,然后再用画笔或者铅笔传递到平面媒体上。
大学之后读硕士,写得更少了。2010年代,社交网络逐渐发达。相比起在那之前大家会有博客,每个人自己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章,社交网络上大家更像在发“广播”。给认识的人也好,不认识的人也好,通通发广播,广而告之,拿个大喇叭喊。短广播的反省度没有长文章高、语境没有长文章提供得全面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短广播也不需要受众有多少耐心或时间,反正几秒钟就可以读完,也没什么深度广度的东西。所以写广播多了,写文章少了,再加上正经工作越来越占用时间,自己也越来越没什么话说,就写得越来越少。写得越来越少,练习得少,就真的不会写了,倒是很能发些没深度的社交网络广播。以至于现在有时间可以写点什么的时候,我竟然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开始,呵呵,没想到我居然也会无字可写。
说过去这几年没怎么写字好像也不太公平,毕竟读博期间总是在写字的。写research proposal、写IRB申请、写assignment、写paper。只是这些东西和记述自己有感而发的想法或者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前者都是“情况要求”或者“别人要求”写的。自发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绝对不是百分之百。而我是属于一有“别人要求”就容易忍不住要先考虑别人、满足别人要求的人,工作上尤其如此。那工作上写的东西条条框框肯定是很多的,要在乎一些作用,一些功能,一些它特定的受众等等。分析来分析去,改来改去,不能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相比。
不能说我不喜欢分析,只能说这两类字的效果和意义完全不同。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不是所有时间都想进行分析解剖的。有时候只想让思路随便流动一下,它愿意走到哪就让它去哪,就让它自己探索自己呈现。可能也属于一种奢侈。
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要不在乎呈现很难啊。因为社交网络会给参与其中的人带来一种错觉嘛,好像所有人都在看着你都在听你说话一样,尽管事实绝非如此。一堆人在一个大广场上喊话,有多大可能性广场两端的人能听到彼此在喊什么?但是大家都站在广场上啊,广场带给人一种重要性的错觉,被围观一样。其实更危险的是社交网络的时间性,就是喊出来的东西并非转瞬即逝,想被挖出来总能被挖出来,不过我并不想讨论这个。只是广场这个比喻也是有局限性的。我恐怕仅仅想说社交网络对写作长文章也好阅读长文章坏处多过益处。要希望社交网络时代快点过去,接下来快点进入视频和ARVR时代吗?那还是让社交网络再留一会吧,我还是更熟悉青睐文字超过图像。 至于自发性。写文章对自发性有多高的要求?很高吧,自发地要有话想说、自发地脑袋中要有图景想要记录、自发地心里要有感触想要流露。写字是表达或者分享,都要“有话想说”在先。我在想,没话说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体会不足、感受不够、想象力枯竭吗?是因为觉得日光所及不过如此?或者就是单纯地想要安静地体验一下时间和当下情景,并没有什么非要说出来写下来的话。没有想要对他人说的话,也没有想要对自己说的话,后者是我和中学时代的不同,前者是我和大学时代的不同。所以沉默是对环境的沉默,更是对自己的。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过如此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