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art-up做用户研究的体验

        入职快要四个月了。昨天和朋友聊起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一些区别,今早起来也就想顺势梳理一下过去这段时间start-up做用户研究的体验。
       一、在start-up工作的节奏是真的快,不是任何大公司能够比的那种快。就算有些大公司喜欢说自己“初创文化”或者“move fast“,它们的节奏一定会比start-up慢。原因很简单。大公司的部门多,层级多,人多,每个人负责的区块比较细化,推动一个项目需要层层批准多个xfn之间交流。不说别的,就算是在最理想的那种大家都不拖后腿、准时保质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在沟通上花去的时间成本也有那么高。而在start-up,一个人负责一大片,公司人数也少,decision-making的过程非常快速,因为完全不需要跟这个人说了再跟那个人问问,一个人说了ok就都ok了,马上可以推进干活。这种节奏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独立负责自己的工作、在乎自己能不能说了算、在乎自己工作速度和节奏的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比如我现在的公司,北美这边只有我一个用户研究员。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但凡涉及任何用户相关的问题直接来找我,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确定的,给不出的就是暂时没有答案;另一方面所有北美这边用户研究的项目都是我一个人来做,我也不需要跟其他的用研沟通,在做项目本身的时候也是非常快速的。后面这点确实比较像PhD的时候,都是自己定题自己干活自己发表——自己一个人一个team,一条龙服务。
       二、start-up的优点是效率高速度快,缺点当然就是对每个人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上的依赖比较强啦。这是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说的,也会直接影响到每天每个人的工作感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start-up一共只有那么几十个人一百来个人,每一个人的水平、判断能力、做事能力、合作能力都非常关键。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负责的区块大,也是因为不同部门联系非常非常紧密。如果一个人有问题,他影响的将不会是他自己那一小部分也不会只是他自己那个部门,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重点指标和数据,因为他一个人的工作是被其他很多部门所依靠所信赖的。他出问题,其他部门的决策质量跟着一起出问题。举个例子吧。我们公司的HQ不在美国,所以研发团队也都在那个X国家。今年的重点数据是用户保有率,因为投资人爸爸要看这个数据(没错,start-up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投资人爸爸在乎什么我们就主要搞什么lol)。但是HQ那边负责提升这个数据的pm,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资质和见识有限,没有一个从上至下的方法来稍微有点章法地提升这个数据。每天就是催着团队里的人疯狂出新的feature,然后做A/B testing,完全不在乎用户究竟要不要这个feature,反正自我感觉拍脑门儿对就马上上。明明公司内部有用研部门也还是不和我们沟通合作,觉得自己的经验更牢靠。结果就是搞了半年了,这个用户保有率并没有增长多少,尤其是在北美,更加少得可怜…… (注:我司产品是面大众的社交网络类产品。)领导层都知道这么没章法搞下去后果很严重,所以赶紧新找了一个懂情况的CPO来整顿这个事。
       三、跟上一点类似,也还是同一句话:在一个小公司,人很关键,人真的很关键。人不仅影响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影响整个公司的氛围、软性环境、和平时工作起来开不开心抑不抑郁这些情绪上。大老板CEO当然是最重要的,C-suite的也都重要得不得了——下面的人都是他们直接招进来的嘛。所以在一个小公司,好的情况就是大家的style都比较相似,工作起来都比较self-driven比较高效,因为大老板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建设团队的时候就会很小心,要招能够在一起好好干活的人(当然这对他识人的眼光有很高要求,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好的情况就是招进来的人没有那么靠谱(不论是什么方面),接着这个人会影响别的人。影响别的人的情绪、影响别的人的工作;更糟糕的情况是别人看到这个人不靠谱,会觉得也许自己也可以这样,把对方当role model了,这对公司来说的角度就很惨。不过这样的人首先一般不会被招进来(start-up招人其实很谨慎的,比大公司谨慎得多,因为不只是为了招个螺丝钉,还要看人和team对不对味搭不搭调,不过也许这是我的start-up的特质……),另外就算被招进来了很快也能看出不对,再开了另招咯。所以呢,想在start-up摸鱼基本是不可能的,哈哈,因为每个人的performance大家每天都看着呢…… 不过反过来的优点就是真的到了performance review的时候反而不用紧张,因为只要能待到review一般performance也不会太差,不然早就被开除了……
        四、发展好的start-up升职空间大、速度快。这点不细说了,逻辑和上面几条一样的。人少、婆婆妈妈的人事儿也少。干得好,有成果,直接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就这么简单。
       对我自身的情况来说的话,现在在的这个start-up糟心事也不少(比如不讲章法乱搞、或者基本的tech industry常识都没有),但是小环境下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挑战能带给我受尊重、有价值的感觉的。
       首先,公司产品还属于比较前期的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都是方向性的、high-level的,根本不是我以前在大公司做螺丝钉会碰到、会让我去面对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新鲜感带来的挑战性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真的很容易工作工作就觉得无聊了哈哈,所以有挑战是好的。
       其次,因为我原来PhD的research就是social network online communities这些的,所以在公司里也不只是单纯做普通的用户研究,还带有一点research scientist的意味。领导都知道social network is my thing,在涉及到关键决策有时候会来问我,或者我直接提出意见他们也会考虑。这可能使我个人ego得到了满足吧哈哈…… 大公司福利更好,但是每个人负责的面太小啦,也不会有人在乎我的research direction是啥呀。
        再次就是我的用户研究的工作本身。我在的start-up在几个不同国家都有用户,每一个国家有一个专属的用户研究员。虽然这意味着我自己的researcher同事都在不同的时区,做的project如果每个国家的用户都要涉及的话,就得我们之间coordinate。也就是经常要晚上开会早上回信息,语言沟通上还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有些同事英文口语不行,我们就只能花更多时间去打字沟通)。不过好处呢就是我可以第一手看到、了解到、直接而深刻地认识到其他国家的用户在乎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对产品的认识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产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怎么办,等等。比如之前有一次日本的同事要做访谈了。虽然我一点日语都不懂,但为了支持同事以及看看热闹,我还是连线进去听了一下访谈。哇,生活化日语的感觉真的太不一样了…… 而且哪怕我不懂日语,我也能明显感觉到受访者一开始回答问题的语速都非常快,而后我们展示了我们的prototype之后他语速立刻慢下来、又有犹犹豫豫的样子,这有可能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国际化的、多文化的用户研究体验我原来是没有过的,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只能说作为一个researcher,能够了解到这些对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巨大的满足吧。当然这也是我入行用研的初衷之一啦:围观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人类、认识自己。
        兴头一来写了这么一篇,“洋洋洒洒”一堆废话。也算是一点记录吧。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