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生活的想象

        今天想起读书的事,就在家庭群里问我妈,你为什么不看书。起因是我妈分享了一张我婆婆做义工给别人测核酸的照片。我问我妈:“为什么你做什么她就要跟着做什么?” 因为之前我婆婆知道我父母拍鸟后就也开始学拍鸟、知道我父母唱歌以后就唱歌。现在看到我妈给核酸检测做义工服务,她也去做。我妈说:“唱歌是她自己本来就喜欢唱,只是从我们这里知道了全民K歌,她也就在全民K歌上唱了。” 我接着想起来她们两位都曾经跟我说自己应该多看书,但在我看起来她们都在积极参与这些义工啦唱歌啦其他活动,完全没有看书。我又问,你们为什么不看书,不是说了很多遍要看书吗?
        我妈回答说,在看书啊,除了看书还弹琴。我另一个表姐也出来说,没有不看书啊,我们这看书还挺多的。我印象中这位表姐一直不怎么看书,所以看到她这么说我差点脱口而出“你那看的什么书”。可顿了一会,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在问出“你们为什么不看书”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对她们生活形象的想象。我并不和她们在一起生活。像我这位表姐,我更是七年时间没有见过她。我和他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区,不同的社会环境。除了作为家人的身份认识她们以外,我对她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并不了解,对他们脑中的所思所想就更无可知了。我的表姐因为在大家庭中比较边缘化,平时在家庭群里非常少发言,故而我能够从群里窥探到她生活的信息量也就很小。如果这个人不是我表姐,我应该能明确自己并不了解对方,也就不会轻易下判断“她平时恐怕不读书”。但因为对方是我的亲戚,我感觉认识她许多年,忽略其实已很久没有和她有接触,也忽略她在我们没有互相联系的这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便快速得出结论:她以前不怎么看书,现在也不怎么看。这是我对她的想象,对她的生活的想象。和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关联。
        人总是在想象他人的生活的,不论是否认识对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需要通过想象他人的生活来不断校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在社会上生存下来。但是对于自己认识很久的人来说,比如家人,这种想象很容易出错,因为我们会觉得已经足够了解对方了。足够了解以至于对方会做什么事、会说什么话我们都“了如指掌”,完全忽视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清楚另一个人的各个方面的。人是多面的,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多面”指在遇到不同事情时,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不断在变化”指在不同时刻遇到类似的事,同一个人也会反应有差别。自然可以选择武断地说:“我知道他,他是不会改变的。” 的确,改变是非常艰难的,but it is an easy way out to conclude that somebody hasn't changed and won't change。这不是尊重个体的做法。换个角度,如果某个认识我很久的人透露出一种“啊,我就知道你根本不会变”的态度,我会想什么呢?我会想,这只是你从我的外表上透露出的信息,结合你曾经获得的有关我的信息得出的片面结论。我经历过的许多事,以及它们给我带来的多少思想上的改变,我全都没有告诉你,那么你自然不会知道我有多大的变化。他人观我均片面,我观他人亦如是。
        所以“对他人的尊重”可能更是对“不同情况”的尊重,和对“时间流淌所带来的诸多可能性”的尊重。否定他人变化的可能性,也是否定情况的多样性和时间能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人固然有能动性,但人也是情境和历史的产物。We are more situationally malleable than we think. 

One response to “对他人生活的想象”

  1. 嗯,对我而言,“尊重他人”还包括尊重她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看书或者不看书。

    Liked by 1 person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