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和告别:读安妮宝贝新问答集有感

        安妮的新问答集是2021年夏天出版的。我因为很早注销了微博,豆瓣上关注的友邻基本不会提到她,再加上也不订阅她的微信公众号,所以不知道她出了新书。直到前段时间发现她又写了一本叫做《一切境》的书,才了解到其实去年她还出了一本问答集:《心的千问》。上个月成功在淘宝上从国内购买了两条优衣库的裤子之后,我就想着有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再从淘宝买东西。后面又有一个周末我在豆瓣阅读上买了大量中文电子书。在选书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书只有纸质版的,就到淘宝上下单了几本纸质书,包括这本问答集。月初下单,月中到,从发货到收货一共只花了两周时间。我从周三开始读这本书,三天读完,毕竟是中文书,毕竟中文是母语。
        读完书后很想和人讨论一下。但放眼望去,身边可以聊书的朋友本来就少,会读安妮的书的朋友就更少了,索性还是把感想写下来。我大约是从2005年开始读安妮的书,第一本是《清醒纪》。读过之后被书中文字独特的呈现方式和气质吸引,就又把她在那之前出版的几本书读完了,可惜除了《蔷薇岛屿》以外并没有更喜欢的。在那之后她的《莲花》、《素年锦时》、主编的《大方》、《春宴》,我都是即刻出版即可购买阅读。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莲花》,接着是《素年锦时》。读到《春宴》时觉得这本没有比《莲花》更好,加之我自身也有变化,便对她的关注慢慢减少。后来我出国读书。在2012年至2014年硕士期间因为常常回国,所以她在那段时间中出版的书我都跟进看看,包括《眠空》、《古书之美》、《得未曾有》。可这三本中除开《古书之美》作为访谈集还让我稍留有印象以外,另外两本现在完全回忆不起内容。2015年我开始读博,2016年她出版了《月童度河》散文及短篇小说集。想起这本书名时我已经完全记不得曾经买过读过这本书,直到翻豆瓣看到自己给这本书打了三星。后面的《仍然》和《镜湖》更加是买都没买,直到《夏摩山谷》。有同学当时短暂回国,我拜托他帮我带了这本书来美国。
        我作为读者和安妮作为作者,相会于2005年,相失于2016年,又重新相会于2019年。某一年她把笔名改作“庆山”,应该更符合她的心性。可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叫“安妮宝贝”,所以这里我仍叫她安妮。从《清醒纪》到《素年锦时》的三年,我是安妮的忠实读者,把她的三、四本书反复读过多次。在2014年后我只是她的普通读者。而我开始念博士后,自身发生的变化广泛、深入、彻底,她的书对我再没有帮助了。现在我连她的普通读者都算不上,只能算一个“边缘的旁观者”。
        那为什么还要去读她的书?《夏摩山谷》的时候就已经读的断断续续了,怎么现在又还是买了《心的千问》和《一切境》?如果要简化,当然可以俗气地解释为“情怀”,可这解释不免太过武断以至于毫无确切含义。一种更为准确的表达如下:“年少时曾经深深欣赏爱慕过的人后来长时间断了联系。再后来偶然得知对方的消息,脑中回忆起对方年少时的样子,唤醒了心里曾欣赏对方的情感,便对对方现在的样子有了极大的好奇——她现在还是原来的模样吗?现在在做什么?还是像以前那样善良勇敢一往无前吗?希望时间不要改变她太多,磨灭她太多。” 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继续读安妮近期的书。
        《心的千问》是一本问答集,收录了安妮几年前开始在微博上和人的问答。她从网友发给她的私信问题中挑选一些,回答完毕后,标好问题编号,发到微博上给大家分享。又因为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就定下了这个“回答一千个问题”的目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样做是为了展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正向付出:

“而这个仪式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许多陌生人因此而相聚,去感受和了解他人与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生活本质 …… 希望我们能够为地球,为当下时空,为他人,为自己,做一些增进慈悲与智慧的小事,发出更多正向而善意的回声。”

庆山,《心的千问》自序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感到惊讶的是过了这么几年再看她的书,没想到她写下来的字、表达的思想,许许多多,我仍无比认同。我并没有变化大到需要全盘推翻她。比如所有关于如何拒绝的问题,她的回答都是“直接拒绝”、“直接说不”。比如提到为什么书籍看了很多却还是过不好生活的问题,她也是回答要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不能光理解道理不行动。当然还有她反复强调的,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别人、要个体独立离不开先经济独立,等等。还有她对自身成长的追求:

“343:有趣很重要吗?”

“答:重要。同样与一个人同喝一杯茶,有趣的人会让你体会到物质和行为背后存在的美妙与深意,这是他的心力所拓展的空间。无趣的人只让你见到一杯茶。”

庆山,《心的千问》,第四辑《爱的深度超过所想》
        不过还有另外的一些思想是我或许曾经认同过,但再遇见却不能认同的了。比如所有关于女性应该如何如何的讨论,比如所有暗示女性本质上、天生就有任何“特质”的回答。比如这条:

“706:想知道你之前提到的女性力量是什么。很多时候会迷茫,道理应该怎么样去实践。”

“答:女性的力量如同大地。想想大地为我们做了一些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如此来对应女性自身具备的巨大能量。道理只是一句理论,我们看见它,即便认同,也不代表能够做到。能够做到,需要克服、自控、自律、努力。”

庆山,《心的千问》,第八辑《其中滋味,饮者知晓》
        “女性力量”是如何定义的?当这个词组出现的时候,就已经代表了一种针对女性的“本质性”(essential)的理解——例如“女性会有男性所没有的品质”(常常提到的比如“母爱天生”),例如“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常常提到的比如温柔、包容)。安妮关于任何女性“特质”女性“形象”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说是拥抱传统理解上的女性形象,没有针对这传统理解的深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女性?对女性的这些理解是一贯如此,还是有所来历?如果对女性的这些理解都是有历史成因受具体时代和社会文化影响,那现在这些理解是否依旧合理?等等等等。任何想法和道理都有历史,然而安妮呈现的ideas和社会学、历史学角度上所讨论的历史没有关系;她所提到的经典均为宗教经典,而她是直接取那些她吸收的宗教经典里的道理来呈现,不会考虑这些道理是如何在它们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又是如何在时间中受到社会影响而变化。和关于女性方面的讨论类似的还有她对“沉默”、“不过分表达”、“不张扬不喧哗”的完全肯定:不张扬就是高级的,克制才是正确的。她所理解的“张扬”又是什么呢?她想着的“克制”又是什么呢?她考虑过在某些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沉默和不作为才是可耻的吗?总的来说,我对她的批评,往严重了说,就是her thinking is ahistorical, lacking both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以及,完全忽略了个人可以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能力。(她倒是肯定个人对个人可以有影响,和群体对社会可以有影响。)
        我最开始读她的时候还在念高中。高中时我是什么样呢?不太知道自己是谁、不太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太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看到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或有趣,希望自己即使不能像他们一样优秀,也至少要能够不落入平庸,多少要有点与众不同。遇见她的书,第一感觉便是与众不同。仔细读下去,令人非常心静,心静到上瘾。好像身边的所有焦虑和喧嚣,所有的比较、所有的比试,都可以通过读她的文字而暂时放在一边。更令我无法抵挡的是,她的文字中还展现出了女性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比如“远行”、“逃离”、“一意孤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爱情,和她所展现出的爱情的形式。还未成年的我,通过她的文字,想象未来的自己和将要发生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可再后来随着我自身的成长,离开家、几段恋爱、去更远的地方求学、经历更多的事看见更多不同的人,我也逐渐认识到安妮所展现出来的世界也只不过是世界万千形象中的一种。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不必接受这一种形象。我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认可的形象。我可以思考得更深入,可以往理性走得更远,往时间上走得更远,也可以让情绪发散,可以尽情表达。我所经历的都为我所用,为我的脱胎换骨做出贡献,哪怕我和她描述中的世界走的完全不是同一条路。
        现在我之所以能坐下来写这篇读后感,是因为要给自己和她之间的联系做一个交代,也是因为我终于可以面对这个曾经深深喜欢过她的自己了。好像安妮这个名字有什么不好的隐喻,说出来让人有羞耻感。羞耻什么呢?是羞耻自己的过往吗?我在少年时遇到她,曾深受她影响,但后来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路,不再需要她了。这之前爱过她的是我,这之后不再爱她,但仍远远地关注着她的,也是我。她陪同我走过一段路,相遇了后又告别,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2 responses to “相遇和告别:读安妮宝贝新问答集有感”

  1. 感觉大家都开始更多的关注自我。

    Like

    1. 是啊。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