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导师开会,她问我怎么样。我说,这周应该是开学后过得最好的一周了。她笑,也无法解读出她的笑是轻蔑的笑还是只是一个普通的表情反馈。
下午另一个教授上课时说起一个别的学校过来找教职的博士生,点评"she is kind of like a rock star, that she is getting faculty position from all the institutions she has interviewed"。
记得最最开始读博的时候,某一门特地为我们专业博士生设计的课,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就反复强调,读博会很有压力,但是你们一定要记得每个人在读博过程中走的路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很不同,所以不要和别的人比较,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好。
这点真的很难贯彻,哪怕理性上知道确实不应该和其他人比。人生又不是竞赛。
可是作为在中国长大的小孩,不和人比,怎么可能呢?从小父母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习,要在“快车道”,这样周围的同学水平高的话自己也就不会太差。我在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集中了各种各样的“精英”和“天才”。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和当时同级一个“不是天才”的同学聊起那些像星光般闪耀、而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仰望的同学时,他说:“凤尾做久了嘛,从来也没做过鸡头,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看到厉害的人太多了,久而久之就佛了。”
其实这样的竞争氛围,美国并没有比中国好多少。如此的“大国话语风格”下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体系都是一样的扭曲。原来没有出国之前,老是听见有人幻想以欧美地区为代表的国外是多么自由,家长都会鼓励小孩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云云,现在想起来大多数都是bullshit。
主流话语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标准:好与坏,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勤奋与懒惰,富裕与贫穷,年轻与衰老…… 它不会告诉你这些标准不是二进制中零和一的区别,不是黑和白,而是存在不同深浅的灰度的。它也不会告诉你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地方:你,作为一个个体,也是特别的。
一直很注重"identity"这个概念。我喜欢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翻译成中文,有说“身份”的,也有说“同一性”。它不指代社会身份(role),它说的是一个人身上的特点、品质集合起来所组成的这个人的核心。Identity有关内在,是自己认可自己的方式。
刚出国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用国籍来定义自己的identity。现在在国外待久了,觉得自己“中国人”的一面减少了很多,但也绝对不是“美国人”——我更像是一个无国界的人,一个没有归属的人。国籍能够定义的这部分identity拿走了以后,反而剩下很多纯粹的东西,也许它们才是我的identity的一部分。比如说宁愿一个人在家看一整天书也不愿意去参加社交活动。 也有人说,identity是不存在的。个体没有独特的内核这种东西,个体只是面对别人所展示的不同面的总和。我不认同。当然,也许有的人不太清楚自己的identity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责任挖掘和创造属于自己的identity。可能很多人不在意这份责任,那是他们的选择。
我在选择未来职业、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甚至选择愿意上的课的时候,都会看看它们是不是和我的identity契合。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和identity不完全相符的事,一般是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有时候是纯粹为了好玩,虽然最终总会回到自己的identity上。
平时每天的生活安排也尽量符合identity。比如在安静的环境下工作,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等等。
Identity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做的事和说的话来到这个世界以后,这个世界也会带给自己反馈,从而调整、塑造、改变identity。Identity是价值观的核心,也是想法和行动的出发点。
我自己的identity在高中毕业后到现在还是有了不少变化。比如说,更愿意直接面对真实情况而不是逃避。我猜它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变化。会是什么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