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一本书,叫做Secrets and Sibilings: The vanished lives of China's One Child Policy。是一个北欧的作者写的,因为内容敏感,涉及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很多阴暗面以及甚至提到了...,所以豆瓣上没有收录这本书。当然这并不影响我看它,因为Amazon上几乎啥书都有。昨天看完的一章就是提到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一些“小公主”“小皇帝”的情况,其中作者就提到了压力:yali,在文中非英文词是用斜体标注的。作者的观点是虽然通行的看法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很多家庭的小孩都收到了很多溺爱成为了小公主小皇帝,但实际上这些独生子女一样也承受了许许多多的压力。比如一旦步入小学后会有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即使父母不想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peer pressure和来自于学校老师的压力也无法避免。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为了一份好的工作和好的未来。作者有一句话,说独生子女只有在高考结束之后回过头来看,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是被剥夺了的,当时是有多么不开心。这句话我是很认同的。因为虽然大众流行观点中成年人总会对回到童年有各种各样美好的“向往”(幻想),但实际上童年生活,在没有成年离开家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自由和独立的。除了最肤浅的没有吃什么买什么的自由,也没有想法上的自由。比如不想好好学习是不对的,不想考一个好学校是错误的等等。当然那时候不会意识到其实不想好好学习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毕竟那时候有好成绩是会得到多么大的认可,来自父母、同学、老师、和社会,最重要的是来自自身对自身的想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对自己的期望和想象是多么的单一贫乏啊,社会对小孩、好学生的期望和想象是多么贫乏,可能哪怕到了现在也还是这样。
当然也许每个社会都会多少对自己的民众应该成为什么“合格”的样子有一个大概的期待。真正允许民众什么样都可以的社会应该是不存在的,也有一些行为是任何社会都不能接受的,比如杀人放火等等。但是确实也有一些社会能够更加包容一些,就是作为的很多年前某个版本的《新华字典》上写的那样:某某在商场做售货员,某某进了工厂当工人,我考上了大学——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虽然字典上是这么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不是每一种行业、每一种职业、每一种出身、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同等的尊重的。不说同等,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完全没有得到。期待和实际情况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
这两天是刻意想让自己别玩游戏了,所以就又开始拿起一些书重新看。有的书写的比较好,题目我也感兴趣,自然就看得快一些,就像上面这本。有的书可能写得干一些,哪怕题目我仍然感兴趣,看起来也慢一点。小说的话并没有在看,可能还是觉得太intense了,没有做好心理准备。Netflix上一些短剧倒是有随便看一点,毕竟交了钱订阅的。所以就胡乱看一堆英文书中文书,散文杂文学术类的都有。学术类的书有点意思来着。有不少学术类的书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或者说至少论点清晰论证有理有据,但是到了豆瓣上评分就比较低,大概在三星左右。这些学术类的书本来看的人就少,我也不知道给低分的人究竟是什么背景,不过看着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书被评低分,往往对方看法还和自己完全相左(“作者没有任何逻辑啊“),就觉得很有趣: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不过其实也都与我无关。
最近睡得很少啊。半夜三四点四五点总是莫名其妙就醒过来了。明明大量的锻炼时间都是在下午而不是晚上,为什么还会醒得这么早呢?白天倒是也不感觉疲累,都是很正常地在吃完午饭后困,然后睡一小时起来锻炼。昨晚三点多钟醒了,脑袋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州的山火,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会不会影响在那边的生活,如果真的要撤离的话怎么办呢。其实想这些也无济于事,山火什么的是真的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人类这么多代以来造的孽,现在要慢慢偿还而已了。
还是多往好的方面看吧。至少我又重新开始读书写字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