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城市里去住,会不会真的不一样呢?
之所以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晚饭的时候读Territory of Light,读到主人公找新房住,辗转反侧终于找到了一个满是光的房子,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每个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景色都些许不一样,但是总都是有城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的。
我把卧室的窗帘拉开。夜幕降临后窗外能看到远方黑乎乎的山,以及低矮的一些灯光,并不是城市的样子。想起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还在深圳,夜里逃晚自习会和同学偷偷爬到锁了门的教学楼楼顶,学校在市中心最繁华区域,四周都是高楼,商业区住宅区混杂。楼房里几乎每户都会透出灯光,一整片看起来确实像万家灯火。那时候心里想,也对同学说,不知道这每一户的人家中,都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现在再想起来那时的感觉,首先回味起来的是一种因为漫长时光横亘在此刻和彼刻间而给本应熟悉的感觉带来的一种陌生感。确实,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那之后在北京读大学时,城市给我带来的重要性依然无法取代,所以才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就到处跑,跑得以至于地铁的站名和出入口全都记得住,比北京本地人还清楚”。后来来美国,村里无处可去。无处安放快乐的情感,更无处安放伤心的情感。难怪那两年过得那么难受,因为城市不在。 上一次回国是18年的下半年。结束田野之后飞到芝加哥,落地是美国的周六晚上。本来周六机场人不该算少,又是芝加哥这样重要的中转站,但一进航站楼我的第一感觉却是“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人一下就少了,人少了于是地方也显得空旷了,各种声音也小了,甚至空气都更冷了一些。我把疲惫的身体摆好在候机厅的座位上,头仰着向后倒在椅背顶端,心想,国内和国外,真的太不一样了啊。那是我最后一次体会到城市由近往远。接着在周六晚的飞机上人没有坐满,我半梦半醒间横躺在本该坐三个人的座位上,在夜行航班窗外看到远处的云层中的闪电,像一个房间里明明灭灭的灯光,一闪,点亮整个夜空,一灭,寂静整个夜空。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到了亚特兰大,又开车穿越城市中的灯火,再抵达一个没有灯火的地方。
在村里住得久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时间长了就不会再想起城市的好。城市能够承载的、能够给予的,不仅仅是便利或热闹而已。它的复杂和繁华下提供得更多的是可能性,无数的可能性。年轻的时候看这样的可能性是确凿无比的承诺,再迈一步就触手可及。年长一点再看,知道这可能性中有许多的幻觉和更多的失落,但它仍然散发着诱人的吸引力,带来新鲜的、年轻的气味。
从去年到现在,在家里待了也有一年了,最后一次坐在餐馆里吃饭是去年的二月二十六号。每一次开车自己出门吃饭喝奶茶对我而言都是无比重要的抚慰内心的时刻,而这样的时刻在过往一整年中都不见。该如何理解过去的这一年,这没有机会去城市里抚平心里褶皱的一年,我不知道。只是在又想起城市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也曾有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今天天光大好,我们去随便找了一个山随便爬了两步,很快便被山上的大风吹得鼻涕直流。有一点小小的收获,是看到山顶有人玩滑翔伞。看到五彩缤纷的伞带着人从高空中缓缓顺着风滑行——似乎地面上的我们也体味到了一些在空中的人的愉悦。
但日光下的景和夜色里的灯火自然还是不同的。不过写字的感觉倒是和夜晚在城市里望灯火有一点相似之处:都是无可取代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