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遗憾

        今天下午看了一会书、做了一套瑜伽、打了一段时间的手机游戏,然后想起了小时候,或者是年轻一点的时候,比如还在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那个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能量?比如出去玩(不仅要精力也要体力)、比如几乎每天写日记(不仅要精力和动力,还要有东西愿意写)、比如有空的时候就抱着书一直看(现在是在几本书之间跳来跳去地看,很难一本书一直看了)。那个时候自然是身体还比较好(脊椎好、颈椎好、视力也好些),所以精力好也正常,不过那时候确实对世界拥有更多的新鲜感,如果不是说好奇心的话。因为现在也还是有很多好奇心的,只是会好奇的地方和问题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推动年少时充沛能量的那些背后的动力,到后来是怎么减少的。原来会对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计划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有那么多的动力和想法,现在是怎么变少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体力变差带来的精力变差,说不过去。因为我现在的体力应该比十年前还好了一些(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就算是真的精力差,也可以通过适量摄入咖啡因来缓解。所以体力和精力不是动力减少的主因。
        假想一:可能就是不想改变了。或者在面对很多熟悉的、现成的东西的时候提不起兴趣。自己反正就是这样了嘛,要怎么改变啊,世界这么糟糕?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去改变啊,难道还真的要像年少的时候那样推翻很多事然后重来吗?(原来年少的时候傻不拉几但是没什么畏惧的心态确实是会消失的。可能能是试错成本增加了。)
        假想二:还是受到的刺激不够?既然面对体验过的东西提不起兴趣,那就去继续探索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嘛。于是又回到了“试错成本增加”、“现在必须要为老了的时候攒钱不然到那时会很惨”云云。如果真的是因为现在得操心养老以至于不能更多地好好过当下的生活的话,那真的太遗憾了。这个世界真的太令人遗憾了。主流价值观也一向是这样传达的吧:年轻的时候要做准备,要为中老年的时候做准备,等赚了足够的钱到那时候再享受,不要该奋斗的时候不奋斗。关于这样的价值观我的问题除了一直以来都有的那个“要是万一活不到中老年怎么办……”,就还是“人什么时候才能多关注当下、安住于当下呢?如果所有的事都是为以后做准备的话。” 悖论。        
        一切把延迟满足放在优先位置的价值观都有一个隐藏条件:要能够顺利活到延迟的那一刻。要是活不到那一刻,那么当前的日常生活应该怎么过?“延迟满足”的直接反面似乎是“及时行乐”,但及时行乐隐含的贬义以及它高耗能的特征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当下的意思不是说不后悔自己过去的人生,而是说不遗憾。指如果下一刻就马上死去,死去的前一秒中在脑海中回望自己的人生,不会感到遗憾。不会遗憾自己没有在该决断的时候决断,不会遗憾自己没有在该承担的时候承担,不会遗憾自己因为缺乏勇气而没有尝试某一条自己想走的路(因为实际上勇敢去尝试了)。在死去的前一秒钟不会遗憾的意思是,自己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自己负责了的,大的选择、小的选择、重要的时间点、等等。不会遗憾,因为没有未经思考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没有盲目接纳别人、别的人群的思想。不会遗憾未必是高耗能的生活,因为它只是要求人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是否的确对自己诚实,并非无边无际地放纵自我。这样才安住于当下、和自己尽量和解了。不会遗憾,可以说这是一种radical originality and honesty。
        由此导出的对自己的人生和选择负责,也是我希望自己能秉承的。如果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对当前生活得出来的结论是要保持稳定,那就保持稳定;又或者是要继续探索,那就继续探索。想着不遗憾,自然会有动力,也会有路途的吧。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