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做了十个用户访谈,每个一小时。做到最后感觉我自己状态也不好,挖不出太多的内容了。每次访谈都会遇到用户自己前后矛盾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比如我最开始问用户“我们给你发的邮件你收到了吗”,对方表示收到了,但是没有打开来看,因为不看这种marketing promo邮件,而后来我再问“你希望我们怎么告诉你有新的perks和benefits呢“,对方竟然说“发邮件吧”。我只能继续追问“但是我们之前给你发的邮件你都不看”,搞得对方也很不好意思地笑。我心想,其实我也是这样,几乎从来不看商家发来的邮件,但是如果被问起希望怎么收到商家的折扣信息等等,我也一样会答“还是发邮件吧!” I ask these questions only because it's my job, not because I don't understand or can't foresee the answer.
所以很多时候会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好做的呢。用户行为习惯背后的原因我早都知道了,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也能推理个八九不离十。不明白用户的不可能是我们这种用户研究员,只有可能是一心只想着business metrics的产品经理、marketers、和高层老板。有时候engineers都明显比PM更懂用户,笑死。PM是适合往上继续高升啊,可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更多没人用的、不会给人带来真正价值、不会给社会带来真正价值的所谓的产品了。
用户为什么不买你们的服务?很简单的道理,那些一直习惯在网上购物的人自然会买你们的服务,而那些在pandemic期间因为没办法出门而买了你们的服务的人,现在可以出门买东西了,自然不会继续买你们的服务咯。你们的服务又不是在全国的所有地方送货速度都那么快,又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比其他商家质量好、价格更便宜的。比如我前两天在看Dyson的吹风机,一模一样的东西,Sephora就可以买到便宜了几十刀的,如果加上Rakuten这种浏览器返现插件来买,碰到黑五的折扣什么的,还可以再便宜一点。还有一些东西就是要去店里买更合适,用眼睛看见、用手摸到、穿在身上,才知道值不值这个价格。便宜一点的衣服,完全可以去Target买,质量也不会很差。开车去Target五分钟不到,为什么不去?还可以出门透透气,休息一下眼睛,不用坐在家里一直盯着屏幕。买回来立刻就可以用,一秒钟都不用等,不比你们送货更快?
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领导们一厢情愿地觉得我们的服务不只是快速送货,还有那么多别的内容啊,电影电视、音乐游戏、读书听书、云储存、买菜等等,所以用户一年付一百多美元的费用,可以得到的是全部这些服务,不是只有快速送货而已啊。问题是用户需要这些其他的东西吗?请你们扪心自问。想看电影的用户,如果在Netflix, HBO+, Disney+上找不到的,才会到你们这边来看;而音乐的话,谁没有Spotify或者Apple Music?用户好不容易把Spotify调教成适合自己的口味的,还收藏创建了那么多的playlists,凭啥以及为啥要花时间和转到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重新把推荐算法都调教一遍?电影电视、音乐游戏、读书听书还有一个问题:用户想看想听想读的东西,很多都还是得付费,并没有包含在这一百多美元的费用里。像我这样有读书习惯且基本都是在电子阅读器上读书的人,看的那些书几乎从来没有包含在这一百多刀费用里的,都得我另外掏钱。买菜也是,好一点的超市也要送货费,也贵,为啥要通过你的服务买?有经济能力负担得起你的服务的人,搞不好也有好几张信用卡。像我这样,信用卡也有给免费Doordash pass或者instacart折扣什么的,为啥要用你家的服务买菜?
Business people一个根本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觉得客户不对,要改变客户的想法——真觉得自己都能是乔布斯?客户是没有错的。客户有钱时没错,客户没钱时更加没错。客户如果需要你们的服务,那很好;如果不需要你们的服务,客户也是有理的那个。不要以为客户不用你们的服务就是蠢,就是不懂,是你们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给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价值。试图强加价值是不可能成功的。How many iphones do you need? How many things do you want to buy? 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那么多。有些所谓的“需求”哪怕暂时被创造出来了,也是不能持久的,就像pandemic期间的网络购物一样。不能持久的东西,你来告诉我,它有多少价值?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比如气候变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