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认识到自己对别人一点都不重要,除了那些已知的彼此都有好感的人。能不能做朋友,也需要很多很多缘分。当然,也需要双方都有意愿增进友谊。友情上的这个”双向性“和爱情其实很相似。
我个人的话,真的很容易就觉得别人"too much"。别人每周来找我一次,我觉得too much;别人一次连续给我发几条信息,我觉得too much。总之,除非对方很吸引我,有很对味口的地方的话,多说几句话我都会觉得too much...... 并不是对方的问题,也并不是我的问题,只是和人相处的模式不太一样吧。还是差一点缘分。
而且我真的很依赖先在现实中认识一个人,如果合得来的话,再逐渐增进友谊。毕竟如果见了面发现不是那种能够发展深度友情的人的话,就不用再联系了。虽然“深度友情”在我这里的定义并非指联系频率高,而更指交流的话题深度。如果是在网络上接触到的人的话,我一般会观察上非常长的时间,然后觉得对方和自己比较对味的话就会开始回复对方发的东西,否则一般只限于点赞之交,也是一种美好。
写到这里,想到自己在豆瓣上最喜欢的两个友邻今年开始都再也不上豆瓣了。其中一个我还有他其他的联系方式,前段时间才联系了一下;另外一位在纽约的女生,不知道她还好吗,不知道她终于养上了猫猫狗狗吗。
昨天去接朋友来家里玩之前,看了几篇纽约客的文章。Jap Kaspian Kang的Could an A.I. Chatbot Rewrite My Novel? Issac Chotiner和UCSD教授Victor Shih的Q&A Why Xi Jinping Changed His Mind on "Zero Covid" 还顺便搜到了Peter Hessler最新的文章What Chinese People Think of Their Government's "Zero Covid" Policy。还没看,打算今天看一下。重新订阅了纽约客之后真的是,不缺好文章读,哈哈。
上周还听了一篇两年前的文章,Charles Duhigg写的How Venture Capitalists Are Deforming Capitalism,写的非常好,很有深度。如果文章里的情况属实的话,那其实天使投资人也没有很自由,也是被资本主义绑架的。Well, but their lives are still so much better than most of the people's in the world.
The New Yorker每周日的crossworld都格外大。上午练完琴做了一部分出来,涉及名字的都靠googl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