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的这个情况真的是老问题了,前段时间思考工作意义时又想起来。我从小到大都属于那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很好奇其他人也是这样吗,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说的“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不是指喜欢或者不喜欢吃什么东西、喝什么饮料、玩什么游戏等等这类的休闲娱乐活动,或者说感官刺激类的活动。这里说的特指“志业”(devotion),也就是一个人专心于的某一件大事,或者说在完成志业时所涉及的其他活动。完成志业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比较长,所需要的精力也比较多。当然休闲娱乐如果投入到了一定深度也可以成为志业,所以一个活动是志业与否恐怕和活动本身的性质关系不大,主要在于参与活动的人有多么在乎它、多么投入它、想把它做到多好、是否把它看作生命中主要的事。
所以前文中我说的“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是指很清楚自己不想去用于作为志业的活动和它们的相关活动有哪些。比如每天都需要开很多会的活动,比如说不论大目标还是小目标都只是增加金钱收入的活动(e.g., monetization-focused research),比如周边的人状态非常差、不尊重个人、不尊重个人生活的活动,等等。“不想要什么”有时候是不想要这个活动涉及的内容本身,有时候是不想要这个活动所必需的环境,有时候是不想要这个活动中出现的人。不论不想要的是什么,我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心中反感、厌恶、不耐烦的情绪总是非常清晰的。即便当时那一刻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反感,但过段时间总会慢慢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
而“想要什么”则完全不一样。首先,想要的事情出现的时候我的正面情绪往往会比不想要的事情给我带来的负面情绪要弱许多,所以即使当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的情感反应也不够强,主观体验和印象也就差一些,时间长了也就不容易记住这件事曾经发生过。例如吃了一顿好吃的饭,吃的时候很开心,但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感觉并不强烈。其次,我总感觉“想要的事情”比“不想要的事情”出现的也少很多。从发生频率上来说,似乎每天出现的事大多数都是中性的事,不激发任何负面或正面的情绪;然后就是不想要的事,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开心的事。自己希望发生的事似乎是最不常出现的。是因为自己的标准线划得太高,所以只有很少的事才能够得上激发我正面情绪的标准?还是因为从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说正面事件出现的概率就是比较低?还是说我的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因为负面和正面情况出现的概率实际上是几乎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主观感受上会觉得负面事件发生得要多过正面事件呢?
因为想要的事情发生的比较少,以及它们出现的时候给我的感觉不够强烈,所以我总是不记得它们出现过,也就没有办法用力地在脑中刻下一笔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事,记住了!” 另外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哪怕我记住了某件事能够给我带来正面的感觉,未来我再重复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未必会获得同样正面的感受,就好像行为(act)和感觉(feeling)不是一个线性的触发关系。不过不想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也不是每次都能触发我的负面感受的…… 当然,像不喜欢吵闹的环境,不喜欢太多社交,这些都是很清楚的——不论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多少次,我一般都不会喜欢。
不过我好像扯远了,好像说的都是底层的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活动,不是在说志业。当然志业在实现的时候一定是包含这些小的活动的。 一,我不知道我喜欢的那些小活动可以组成什么样的大志业。 二,我不知道那些我会想要的志业(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能够让我持续投入上多长时间。似乎不论什么事,做上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感觉有点没有兴趣了。也许看书除外?不想看一本书换一本看就会有兴趣了。如果实在是不想看书,也可以先干一点别的,过段时间就又想看书了。
也可能我把一切都想得过于复杂了。也许所有的活动都要先做上一段时间,入了门、掌握了一定技巧、有了一定经验以后才会有更深的兴趣投入。也许不喜欢的事情换一个环境、换一群人涉及的人、甚至过上一段时间,也就不会那么不喜欢这件事本身了。也许所有的事情做上一段时间都会腻,但隔段时间又会重新恢复兴趣。也许我真的需要去多学习一些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另外,像今天这篇以论述和分析为主的文章这几年来我主要都是用英文写了。所以用中文来写感觉格外痛苦,脑袋转不过来…… 词也想不起来,词序也不一定对,lol。下次可能还是应该直接用英语来写,比较能把逻辑理顺。
Leave a Reply